信息资讯
信息资讯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南京市委“一号文”发布 连续四年聚焦创新名城建设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01/05

  1月4日上午,2021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会议中心召开。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南京连续四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四年制定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市委一号文件。

  据悉,2017年底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来,南京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创新全方位深化、多领域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和高度自信。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面向2035,我们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聚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张敬华强调,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干部,创新发展的高度取决于干部水平的高度。要把那些懂科技、会创新、能聚才、善成业的干部用起来,让他们有舞台空间、能吃香出彩、领发展潮流;不会创新、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要推动学、倒逼让、坚决调,实现创新发展与创新治理的有机统一。

  张敬华表示,南京创新发展到了最需要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拿出“江河奔流开新路、层峦耸峙争高峰”的大气魄、大手笔,奋力实现五大新突破:

  第一,立足更高站位,在提升创新能级上取得新突破。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找准国家战略需求与自身优势结合点,争取更多重大设施、重大平台、重大政策落户南京,争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科技强国支撑点,以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抓手,放大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中心的带动效应,前瞻布局综合交通等重大科技平台,加快中科院麒麟基地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抢占区域创新制高点,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要继续领跑全省,高企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数量等指标在全国位次要继续攀升,进一步彰显创新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核心能力。

  第二,着眼更优质量,在培育创新主体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实行新研机构滚动管理,健全进入退出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争取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改革。今年重点培育40家高水平新研机构,确保新研机构及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另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容。注重增强高企成长的稳定性和生命力,引导企业提高经营效益,解决好“成长中的烦恼” ,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雨、发展壮大、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净增高企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万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独角兽、瞪羚企业总数超过500家。

  第三,跑出更快速度,在厚植产业优势上取得新突破。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科技型上市公司突破130家,科创森林更加枝繁叶茂。推进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培育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业态,制定8条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每条产业链至少引进培育5家“链主”式企业、建设1个共性技术平台。

  第四,培育更浓氛围,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板块要先行示范,着眼“一核三极”城市功能布局,主城突出空间高效利用,江北新区强化两区叠加优势,紫东科创大走廊塑造创新地标,南部片区聚焦先进制造业,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并进的全域创新格局。高新园区要高效运行,坚持去行政化方向,深化高新区“脱胎换骨”式改革,健全“管委会+运营平台”机制,推进总部实体化运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特色载体要加快打造,新建3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推动高校创新港、“121”创新社区等载体高水平发展。

  第五,打造更强磁场,在聚集高端要素上取得新突破。培植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构建高峰、先锋、宁聚、菁英人才计划体系,打响“海智湾”品牌。五年内集聚100个顶尖人才或团队、新引进3000名高层次人才、培育1000名创新型企业家。完善融合创新的区域体系,积极构建长三角科创圈,推进南京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建设,加快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对接参与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搭建联通各方的合作平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优化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计划,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端平台、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持续布局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合作科技园区,不断拓展开放合作创新“朋友圈”。

  如何把“一号文”落实到位,张敬华要求:一要党政军民学全面发力。继续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实现政策服务“秒触发”、兑现“一站式”、落实“硬考核”、效能“好差评”。各板块各部门要积极参与、担当扛责,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带头抓,形成“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鲜明导向。

  二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注重用好市场机制,对创新主体评定要加强风投注资、第三方评估等市场评价。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当好“店小二”,还要当好“新东家”,增强主人翁意识,注重提高政策的引领性、适配性,打造公平高效的创新生态。

  三要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需求方面,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今年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供给方面,加强创新支撑要素的有效供给,特别是用地方面,我们将守好40平方公里科研用地和3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基本盘”,为创新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四要市内和市外聚合发力。尤其是人才领域,我们既注重用好本地人才,也大力引进市外海外人才,鼓励企业引才用才、专业机构举才荐才;我们对高层次人才、顶尖团队分别给予最高350万和1000万元支持,推出“紫金山英才卡”,提供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服务包;我们探索“先租后售、租购并举”安居模式,五年内将新增人才房12万套,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连续四年,南京出台一号文件,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从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等方面,探索新的机制,形成新的支撑,让创新治理架构实现“南京新变革”,让重大创新平台成为“南京新标志”,让多维创新要素融入“南京新生态”,让创新指标数据跑出“南京加速度”。

  现场,中科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骏发布2020创新名城建设重大创新成果。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也同步揭牌,将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成为独具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聚集高地。
流量统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85号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6038840号